手机导游:
手机语音导览票:网上预订¥6。
购票须知:
购票前请仔细阅读购票须知。
官方定价:
成人:20元/人,学生/儿童:10元/人,老人:0元/人。
1.免票人群:1.2米(含)以下的儿童、持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老年证的老人、全国70岁以上的老年人、现役军人、记者凭有效证件免票。
2.优惠人群:儿童身高1.2米(含)-1.4米(不含)、60至69周岁之间老人(凭老年证或身份证)、中小学生及全日制本科学生、持天水本地身份证的市民凭有效证件购买景区优惠票。
在“天水市博物馆”微信公众号上实名预约“伏羲庙”门票后,将自动生成“入园二维码”。你只需在检票口自行扫描入园二维码,即可进入景区参观。
08:00-17:40。
四季皆宜。
2小时。
(0938)8227304。
伏羲庙本名太昊宫,俗称人宗庙,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(1483-1484年),前后历经九次重修,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,是中国国内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。伏羲庙临街而建,院落重重相套,四进四院,宏阔幽深。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、牌坊、大门、仪门、先天殿、太极殿、钟楼、鼓楼、来鹤厅共10座。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,依次排列,层层推进,庄严雄伟,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。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,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,为全国规模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。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,周边群众扶老携幼,纷纷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“人祖爷”。一时宝烛辉煌,香烟缭绕,钟鼓鸣天,善男信女异常虔诚,庙内充满着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。
牌坊
伏羲庙牌坊原有三座,即“开天明道”“继天立极”“开物成务”牌坊。
“开天明道”牌坊在大门前,处台基之上。明嘉靖二年(1523年)创建。清乾隆六年(1741年),秦知州李宏邀进京觐见回任的西宁道杨应琚书“开天明道”匾以更替已佚失的“太昊宫”匾。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(1805~1807年)间重修,并对“开天明道”匾重新翻刻。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(1885~1887年)间又重修。牌坊通高11米,面阔3间计10.5米;檐楼三架,两级庑殿顶,累经重建,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。
门坊
门坊又称大门、正门、前门、头门。明弘治三年(1490年)创建,嘉靖二年(1523年)、清顺治十年(1653年)、乾隆四年(1739年)重修。嘉庆十年至十二年(1805~1807年)间由原来的3间扩建至5间,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(1885~1887年)间又重修,始成今制。面阔5间计17米,进深2间计5.4米。悬山顶,绿瓦龙吻,质朴典雅。
仪门
仪门又称二门,明嘉靖二年(1523年)创建。明代榜书“文祖”,清时改悬“道启鸿濛”匾,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“伏羲庙”匾。清顺治十年(1653年)、乾隆四年(1739年)重修。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(1805~1807年)间由原3间扩建为5间,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(1885~1887年)间又重修,始成今制。悬山顶,形制和大门同,规模略小,遥相对应,构成甬道式建筑。
先天殿
先天殿又称正殿、大殿。在中院后部正中,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。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(1483~1484年)创建的太昊宫是其前身,但原宫址未必是今殿址。嘉靖二年(1523年)扩建,时榜书“先天”因伏羲先天八卦而名。清顺治十年(1653年)、乾隆四年(1739年)、嘉庆十年至十二年(1805~1807年)间、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(1885~1887)间屡经重建,始成今制。面阔7间计26.4米,进深5间计14.05米。殿雄距宽阔的露台之上,庄严宏伟,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、雕花天宫宝刹,显得高贵典雅,气度非凡,虽屡经重修,依旧呈明代风貌。上檐殿身七架,下檐周匝回廊,间架结构自然,比例尺度合理。正面明间、次间、尽间隔扇门窗雕以龙、凤、仙鹤、麋鹿等吉祥动物图案,饰以牡丹、艾叶、松枝等植物,华丽精美。因阅历久远,色彩斑驳,时显苍桑气息。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,手托八卦,目光如炬,正襟危坐神龛中,灵气逼人。像右原有龙马雕像、左原置河图洛书石盘,民国三十年(1941年)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,现已依原样恢复。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(在正中)相伴装饰;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,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,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,别具特色。
朝坊
朝坊分列于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,相向对称分布。中院、第三院都有。明嘉靖二年(1523年)创建,当时有20间。清乾隆四年(1739年)修葺6间,新建14间。嘉庆十年至十二年(1805~1807年)间重修10间。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(1885~1887年)间改建为16间,即中院先天殿前东西各5间,第三院太极殿前东西各5间;现存太极殿东侧3间,悬山顶,土木结构。1989年,天水市政府投资在先天殿露台前东西两侧重建朝房各5间,出廊式悬山顶砖木结构。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,按古代惯例,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,或面浴或整衣冠,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。文官居西朝房,武官居东朝房。伏羲庙的朝房平时闲置,举行祭典时用以接待官员或相关人员,成为小憩用茶的场所。
钟鼓楼
钟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。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(1805~1807年)间创建,均呈六角攒尖顶,小巧玲珑。原来都是封闭式的,只留一面为门。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,与亭无二致。钟楼在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,因失火被焚毁,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。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。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“上元会”补铸铁钟一口,悬置其中。
太极殿
太极殿又称退殿、寝殿、寝宫,在第三院后部正中,依“前宫后寝”惯例而建。明嘉靖二年(1523年)创建,时榜书“太极”。清顺治十年(1653年)、乾隆四年(1739年)、嘉庆十年至十二年(1805~1807年)间、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(1885~1887年)间屡经重修,始成今制。面阔5间计17.7米,进深3间计9.38米。单檐歇山顶。
来鹤轩
来鹤轩在先天殿西,自成院落。亭院之东墙即庙之西墙。清乾隆四年(1739年),秦州知州李主持重修伏羲庙,忽有白鹤飞临庙柏,古人视鹤为福寿吉祥的象征,为此建来鹤亭以资纪念。重修情况不详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“陇南文宗”任其昌先生去世,学人私谥“文介公”,辟来鹤亭为生祠堂,于是亭亦被称为任文介公祠,哈锐有联“黛色参天有老柏;黄花满地建新祠”即指此。民国十年(1921年),亭院内设存古学社和陇南十四县县志编纂局。时任承允、哈锐二先生主讲学社,传道授业。
戏楼
戏楼隔街和“开天明道”牌坊相对。清代创建,重修情况不详,现残存。硬山屋顶,上下两层,高10米,面阔3间计8.1米。戏楼原是举行伏羲祭典时唱戏的场所。每逢庙会,即于农历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唱戏三天,以招徕民众,增加热闹气氛,同时兼含向神致敬。所演剧目以热闹滑稽剧为主,白天唱全本,晚上唱折子。民国时演出多由秦腔剧班鸿盛社承当,《回荆州》《香山寺还愿》成为固定剧目。民国三十四年(1935年)以后,间或亦有京剧、豫剧上演。
公共交通
公交7、24、26路到天水市博物馆门口;21、22路可以到伏羲路,步行约2-3分钟到伏羲庙。
自驾线路
天水-华联商厦-民主西路-重新街-成吉大道西路-双桥北路-伏羲城步行街-景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