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分布比较广泛的应当是黎族,五指山就分布有几个自然村。民居保存有比较完整的,丰富且散落的独特黎族风俗,而这些也被当地重新梳理起来,保护跟传承。
位于通什市郊。沿南圣河北岸步行2公里。这是一个黎族聚居的自然村落。它原本是一个“合亩制”的村落,但仍保留着传统的船形茅屋。
据说黎族先民最初住在上海,以船为家。后迁入陆地,在陆上盖成船形屋,以纪念他们的祖先。
寨子里的人留着长发,结鬟绑在额头前。他们用红色或黑色的布料裹着头,外套没有领子,敞开着胸膛。女人的脸上有纹身。她们穿着绣有花纹的筒裙和绣头巾。他们的上衣解开纽扣,敞开胸膛;
喜欢戴耳环、项圈、手镯等配饰。村里的妇女擅长织布和刺绣。她们可以用简单的手工艺品,如石榴筒、石榴裙等手工制作。
村里的黎族人能歌善舞,民歌对决优美抒情。
传统的《批柴舞》、《舂米舞》、《钱铃双刀舞》丰富多彩。别具一格的吹奏鼻笛和铜笛,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。
位于五指山西麓的一片山坡上,一系列传统的木板房沿山而建。长长的茅草从屋顶上落下,呈“人”形,反映了黎族传统民居从“船形屋”到“金字形屋”的演变过程。这是被誉为“黎家第一村”的毛阳镇初保村,是中国最完整的黎族传统,2005年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它一方面集中了黎族人民生活和文化变迁的宝贵科研价值,另一方面是茅草房不再适应现代生活,村民渴望住上瓦房或平房。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矛盾?
2010年以来,五指山市将初保村茅草房保护、整村搬迁改造重点村庄项目,与毛阳镇风情小镇规划、新农村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。除了保留旧村原貌外,76名黎族同胞已搬进1公里外的两层楼房,实现了世代相传的“安居梦”。
如今,到初保老村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,初保新村的村民也借机发展民俗乡村旅游